科技一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2|回复: 1

全球能源危机

[复制链接]

2

主题

7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2-9-20 11: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全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欧洲电价上涨了3倍,马路上到处是排队加油的车辆,天然气价格出现史诗级暴涨,印度缺煤严重,中国也出现拉闸限电……

这场能源危机来得猝不及防,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疫情、流动性、供给侧收紧、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这场危机的重要诱发因素。

其中,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型所引发的阵痛,恐怕是此次能源危机的内在深层次原因。

能源是全球治权的基石,谁拥有了能源控制权,谁就能掌握全球话语权。

欧美在化石能源(油气)基础上建立了全球治权,但随着环境污染、减碳行动、新能源技术趋于成熟等因素的驱动,围绕“绿电”(在生产电力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建立的全球新能源秩序正在加速形成,中国将逐步走向舞台中央。

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新能源门类最完整,产业链、供应链最齐全的体系,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赛道上占据先机。

中国正走向独立于化石能源体系之外的以“绿电”为核心的新的能源体系。这将动摇欧美化石能源体系的根基。

美国总统拜登上台以来在气候问题上多次对中国施压。

拜登今年已连续两次派气候特使克里访华,如第二次访华期间,克里对采访记者说:“我告诉中国,他们应该减少碳排放量”,克里这种颐指气使的行为令中国网友很不满。

此外,据彭博社报道,克里在近日宣称,希望中国能在2030年之前更加积极地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因为这是遏制全球变暖的“关键十年”。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拜登政府居然要求中国更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的日期,从之前商定的2030年改为2025年。

拜登对中国施压的背后,其实是想借中国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减排遏制住中国工业生产的动能,使中国经济在新旧能源转换的过程中摔跟头,从而维持其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全球霸权地位,以及在能源新秩序建立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美国以气候问题裹挟中国为虚,保住其能源霸权地位为实。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的立场是一贯的——中国之所以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并不是因为别国的要求和规定,而是中国自己主动要做的贡献。

转型阵痛,这次能源危机不一样

此次欧洲能源危机,表面上看是电价上涨引发能源供给的紧张,实际上是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过程中出现了供给缺口所致。

一是欧洲煤电占比下降。

过去10年,煤炭等传统能源在欧洲发电量的占比持续下降,风电、水电占比大幅抬升。

尤其是英国,更是宣布到2025年彻底淘汰煤电。

德国也出台了激进的传统能源退出计划。

过去清洁能源之所以能够支撑欧洲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欧洲的制造业已经空心化,工业对电力需求持续下降造成的。

但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全球货物供应链不畅,欧洲各国不得不重新启动工厂生产,但是以新能源主导的电力系统不足以支撑制造业生产再度重启。

其中,海上风电的减少也是供电紧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15%的电力来自于海上风电,由于英吉利海峡缺风导致风力发电不足,占发电量41%的天然气发电需要替补。

二是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紧张。

近期,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持续飙升。

当地时间6日早盘时段,代表欧洲基准的“荷兰天然气主力合约”价格一度冲升破162欧元/兆瓦时,创历史新高,而这一价格已经是今年年初时的8倍。

欧洲国家进口的天然气有将近一半来自俄罗斯,如今天然气价格暴涨,欧洲则把锅甩向了俄罗斯“限气”及亚洲的“抢气”。

欧盟认为,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俄罗斯的供应下降是能源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

国际能源署表示,亚洲对液化天然气的强劲需求,已导致全球供应紧张。

三是电力危机反向引发能源短缺的恐慌。

恐慌是会不断传导的,电力价格飙涨会引发民众对供应电力的能源的担忧,蔓延到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领域。

类似英国街头排队加油的场面也会进一步加剧能源短缺恐慌。

英国石油公司(BP)表示,在恐慌性抢购背景下,英国近三分之一BP加油站的主要品级燃油已经售罄。

英国能源危机担忧正在升级,油价的不断攀升导致加油站成本承压。

此外,卡车司机短缺也是英国油荒的重要触发因素。

目前能源危机已从欧洲蔓延到全球。

美国天然气价格也涨至近10年新高,较六个月前飙涨了大约一倍。

而随着需求持续复苏,原油库存也在不断缩减,WTI原油价格在连续五周上涨后27日突破每桶75美元。

美国德州也有压缩煤炭机组导致电力供应不稳的问题。

中国各地不断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相继发布有序用电或限电通知,不少工厂纷纷停工停产,进行错峰生产。

有的严重地区出现企业“开二停五”、甚至“开一停六”现象。

近期印度的一百余家火力发电厂,都处于缺煤少煤的情况,一般的工厂的煤炭储存都只剩下了不足一周的量,还有6家的火电厂因为无煤可用,如今已经关停了。

巴西的严重干旱已导致水力发电的崩溃,如果不增加从乌拉圭和阿根廷的电力进口,可能迫使这个南美国家开始限制电力供应。

加拿大大部分地区的汽油价格飙升至14年来最高水平。加拿大是原油出口大国,出口量始终保持全球前十。

我们可以观察到,此次能源危机中的各国,特别是欧洲各国,基本上都是寻求以天然气替代煤炭,而不是重走煤电的老路,因为欧洲实施了世界上最严的减排标准,而且征收了非常高的碳税。

但事实上,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和供需状况,能源转型的快速、廉价和良好,三者不可能在短期内同时拥有。

因此,此次能源危机可以说是对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一次大考。

而谁能在此次危机中挺过来,在保证工业生产基本能源需求的同时,完成新旧能源的转换,谁就是未来的赢家。

全球治权,绿电争夺是核心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治权的基石是建立在对能源的控制权基础上的。

从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的煤,到汽车时代的石油,欧美国家掌控了能源技术的发展,也控制了主要能源的定价权,特别是石油美元的出现,确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全球治权的金融闭环体系,为稳固美元霸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升级,使得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全球治权有着动摇的风险。

因为以“绿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体系,虽然对化石能源的转化仍然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但是已经可以从传统能源中逐渐分离出来,并与之分庭抗礼。

这既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给全球治权分化带来了更多可能。

现代历史上能源危机爆发过四次,前期能源危机主要还是由原油为主导,但是从2019年开始由于石化企业的生产原料轻质化,天然气的能源危机也开始。

1973年的阿拉伯石油禁运战争,原油价格上涨300%。

1979年的两伊战争,原油价格上涨400%。

1990年波斯湾战争,原油价格上涨250%。

2004年新兴经济体崛起,原油价格上涨70%。

2021年天然气与电力危机,天然气上涨800%。

本质上,天然气仍然属于化石能源的范畴,但它介于传统能源和清洁能源之间,是能源转型的过渡品,也是支撑现有工业体系,弥补新能源缺口的重要替代品。

因此,在这个过渡阶段,天然气储量丰富的俄罗斯,以及近年来全球天然气的最大增量“美国页岩气”是掌控能源定价权的主要力量。

欧洲的电力危机,正是因为新旧能源缺口扩大,被俄罗斯天然气卡了脖子。

但中国还有比较大的转圜空间。首先,中国的能源结构比较均衡,不论是石油、煤炭还是天然气,自给比例都还比较高。

其次,中国对新能源进行了提前部署,而且卓有成效,不论是光伏还是风电,以及锂电,都在全球供应链上占据重要位置。

最后,中国积极淘汰落后产能,遵守“减碳”承诺,这既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也是为全球气候作出的努力。

为加速能源转型,中国推出了依托光伏发电、风电、锂电池新能源供应生态的新战略。

一方面,中国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强劲,制造产能占全球70%。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48.2GW(1GW=100万千瓦),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达到253GW,连续6年位居全球首位。

这表明我国光伏发电已经颇具规模,有望加速国内实现清洁发电。

和光伏一样,同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海上风电也表现出色。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6GW,增长量仅次于2019年;中国连续三年领跑全球,新增容量超过3GW,占全球新增一半以上,总容超过德国,仅次于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市场。

光伏和风电出现猛增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在能源结构方面不断向清洁能源倾斜的决心。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等锂电池供应生态的发展,进一步减少石油产品的使用。

数据显示世界十大电池制造商都位于亚洲,中国占据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的44.1%份额。

其中,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领跑全球,市场份额达到32.5%。

我们知道,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进口石油占其总需求的70%,因此中国可以控制石油的进口。

在中国能源转型战略的驱动下,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中东国家、美国等主要产油国很可能会变成输家。

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前瞻布局和快速发展,中国有望在独立于化石能源之外的全球治权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将成为全球新能源的制造中心。

绿色发展,中国要蹚出一条新路

欧美在化石能源基础上获得了巨量的财富和利益,他们当然不会轻易让中国在新能源领域获得主导权。

更为重要的是,欧美不愿意中国走他们过去工业发展的老路,频频在气候问题上给中国设限,目的就是为了堵死中国的崛起之路。

因为排放二氧化碳,几乎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欧洲现在之所以能够进行较大程度的减排,以及征收高额的碳税,是因为他们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

而发展核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是需要一定的工业化水平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这一条件。

因此,在西方眼里,减排和工业化,中国基本上只能二选一。

但中国严格把“减排”当作对自我的要求和对世界的贡献。

发展新能源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驱力。

我们立志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对绿色发展的渴求是根本,参与或主导新能源基础上的全球治权对中国来说只是锦上添花或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对于西方来说,不管中国是否有意全球新能源发展主导权,都不可避免地与中国进行较量。

美国总统拜登力推绿色新政,组成环保内阁、用“气候”拼经济,喊出4年要投入2万亿美元于环保能源领域的口号,希望为美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期望在2050年前,达到100%净化能源与零碳排经济体的目标,成为出口净化能源的超级大国。

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这场“旧能源报复”的危机中也没有尝到甜头。年初以来,由于分别遭遇极端高压、干旱天气,欧洲风电、美国水电发电量骤降。

为填补缺口,欧美火电发电(主要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激增,这导致欧美天然气价格飙涨,后者反过来持续推高电价。

高盛将今天全球面临的一切称为“旧经济的报复”。

在全球范围内的低碳行动下,火电被走在环保前列的欧洲逐渐弃用。

例如,在西班牙、英国,火电占比仅为4%和2%。

这与近些年来欧美不断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有关。

疫情前后,全球范围内的油气勘采热情不断冷却,产能储备下行。

供需失衡,新旧缺口,使得化石能源不断涨价,“旧能源”危机卷土重来。

在此轮全球能源危机中,中国也出现了拉闸限电,但是面对全球能源价格的飙涨,我们始终扛住没有大幅提高电价,让所有的企业和居民能够在较低的生活成本下生产、生活,同时也大力压减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力争实现能耗双控的目标。

事实上,此次拉闸限电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而且我们还承诺不再在境外新增煤电项目,也体现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以及对新能源前景的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9-20 11: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峡水电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技一站

GMT+8, 2025-4-9 06:19 , Processed in 0.0861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