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ing created growing different, final dominantly。
--- 题记(我自己说的,放过鲁迅和马克吐温吧!)
概念定义: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什么是“技术主义”呢?笔者翻阅了多种搜索引擎,均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系统的答案。也就是说这个词汇暂时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那么为了方便讨论,这里进行某种定义的尝试。当然你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这里讨论的“技术主义”,仅仅限制于下面定义的几层内涵。
a. 在价值判断的语境下: 表明自然科学的地位大于人文科学。也即有用论。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哲学有用。例如:别和我说什么[此处任何一种人文科学名词],我是技术主义者。
b. 在分析问题的语境下:表示数学的,公式化的,可定量分析的,可解的。这表达了技术主义在分析问题方面,使用建模的方法研究问题的习惯。喜欢理性和推理。强调逻辑的重要性。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是可以被准确描述的。不然问题也失去了研究的价值。比如:在研究美感时,使用美感公式,或者迷信黄金分割。比较极端的,连一个周易也要写一个软件帮忙推算。
c. 在解决问题的语境下:表示可以用技术视角解决问题,就要用技术解决。表现为,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思考为,有什么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新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把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因于“技术落后”或者不足。(这里也是技术主义的历史观,我不愿意讨论)
d. 在其反对的语境中:是反智主义和落后的天然的直观的反义词。一旦存在对技术主义的反对时,使用技术主义本身进行反击。(理论上我不建议这种反击方式)在反驳语境下,自证先进和智能化。
对技术主义批判
先做思想上之准备。技术主义不是科学的代名词,甚至在具体问题上,技术主义是反科学的。而且往往先入为主的认为技术主义和科学等同,而不敢批判,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我们就可以好好的思考,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
由上方定义可以得出,我们有两个层次可以批判。一个是在这个词汇使用时,扩大神话了词汇的概念,这是浅层次的。关于这部分我无意进行批判,因为不按照词汇意思进行沟通的人,不值一驳。
还有一种深层次的反驳技术主义。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技术(技术术语和技术体系)成为了问题的主体。而其他因素成为了客体的问题。这就有意思了。技术是我们(人)发明,但是具体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时,我们却是技术的附属品了。
比如:在解决火车售票问题时,把人工窗口取消都使用线上购票,和机器购票的形式。(这是一个假设的的情况)支持这种方式的人,在考虑问题时,技术至上的角度下,人的操作只是其购票系统中被规范的用户。如果你没有手机,不会上网,对不起。你不能购票。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现实中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但是技术主义者肯定为系统的升级欢心鼓舞。有的人和群体并不开心,他们就被技术主义者批判为,跟不上时代,被“淘汰”。
问题不是技术更新他们的欢欣鼓舞,问题在于他们对于人的处境视而不见。这种冷漠是技术主义的理性逻辑。用较少的代价,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这是技术的优势,也是技术的责任。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技术就解决不了解。技术就有道理视而不见。20%成本解决80%的问题技术做,80%的成本解决20%的问题技术不做。至少技术主义者认为可以不看这些人了。可是技术是技术,人是人,技术主义不能是人放弃剩余群体价值的借口。明白了吗?技术可以能力有限,但是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不代表不是问题。
这是对技术主义的最核心的批判。技术主义者使用技术主义作为忽略人的借口!
那么是不是可说其技术主义的原则本身就是没有问题的呢?还是说,在技术主义中有一种核心思想就完全没有问题,是人的问题呢?
我的思考结果还真不是。技术主义,乃至其他一些主义存在着根本问题,也就是说技术主义有其原罪!正如资本主义的原罪一致。(这里我称之为“人格的下降,人的资本化”)技术主义也降低了人的地位,是人退出了主体,是人的技术参数化。
人成为了技术里面的参数,成了抽象出来的属性的集合。在研究中人是个计数单位,而不具有其人格意义。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自动驾驶的算法中,在撞车困境下,算法对于两个物体那个是人的判断,是概率化的,当然这里涉及一下技术伦理的复杂问题,而我要强调的是,人在技术主义的语境下,生命的权利是被数字化了的。当人自己本身变的不在重要时,有的人就无法接受了。但是技术主义的观点是,人要改变自己的观点,顺应技术的变化。汽车的发明后在才有车祸的死亡。只是因为人作为主驾驶而人们就可以接受。因为生命在人手里。但是自动驾驶不行!因为纵使你再怎么证明它的安全率高,一旦发生了问题,都不是人参与的。也就是说,人本能要对自己的后果负责,而一旦交给了技术,就变了。性质变了。生命的责任全在技术上。这是思想上“万难接受”的。
可是技术主义,认为要改变的是人的这种思维。而不是人和技术谁决定谁的关系。总有一天技术会决定人。并且让全体人类生活在更大的幸福中。这种假设和愿景,本来就是不一定的。所以在文学中才有很多对技术主义的担忧。比如很多作品都描绘了一个人被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支配的世界。
正如资本是被人类创造出来反过来支配人一样,技术被人创造出来反过来成为了人标准。这就是其技术主义的原罪。技术主义最大最核心,最急迫解决的矛盾。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理论或者主义,在其被创造出来后,都是解释世界的工具,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是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不是用了约束自己的工具,降格自己的工具。如果是我们为了技术主义而忘记人这个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那么才是最可笑的吧!
如果在批判前在加个批判呢?
可是真是这样的吗?我思考到这里不禁对这个过程进行反思,进行点批判后对批判核心的再批判,于是我陷入了本文的标题中的迷思!
批判核心在于,一个被创造物,占据了主导地位。正如开篇的英文being created growing different, final dominantly。被造物,发展产生质变,终究占主导地位。
这个有问题吗?正如地球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绿色植物,大气中的成分也不是氧气为主。直到生物出现,逐渐的改变了大气的结构和环境。最后动植物成为了这个星球的主宰。人在长期的进化中产生了高级的认知能力和智慧,逐渐改造着这个星球,从某种意义上主宰了这个星球。(当然这个说法可以反驳)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国家和统治阶级,从而在发展中国家概念某种程度上控制这人类。金钱,资本也是如此。
那么技术主义不也是在同样的逻辑框架下吗?不是同样在占据这创造者的地位吗?因为这个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人”就不行吗?
不行啊!人创造的一切的宗旨都必选是为了可以创造人更大的福祉。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概念,让自己成为概念的奴隶啊!
你觉得不行也没有用啊!因为这是一般的规律,不是以人的主观可以控制的过程。或许有一天技术被大公司掌握着,而即使是技术人员,也是怎么提供技术的符号而已。
"需要中级技术员三点五个,工时1000小时。我们的技术才能保证不落后于其他公司"!
会这样吗?不会这样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