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7|回复: 0

瞬息全宇宙: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4-10 07: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周三就看完了这部电影,但是一直没有动笔写影评。
怎么说呢,看完之后我的感受用两个词形容就是:失望,拧巴。
失望可能是因为起初对它抱有的期望值太高,毕竟是横扫七项奥斯卡大奖的最佳影片。而拧巴则是因为,虽然影片想象力丰富,在叙述方式,摄影剪辑方面都有很多创新。但是导演荒诞低俗的喜剧手法实在让我喜欢不起来。看完电影之后搜索了一下导演和编剧。发现那部毁我童年的《瑞士军刀男》(也可以称作是以放屁为动力的僵尸潜艇——哈利波特)就出自他们之手,心里的拧巴顿时消减几分。
吐槽归吐槽,虽然我不喜欢导演这种低俗的喜剧表达方式(触发穿梭的动作一个比一个离谱),但是不得不说,它的确很符合奥斯卡的审美。而导演在影片中所探讨的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以及亚裔家庭名为陪伴的爱和束缚,的确也值得人们深思(或是反思)。
先来谈谈最佳影片这个奖项。其实看近几年的最佳影片就可以看出。奥斯卡对于最佳影片选择的标准已经从“好的”变成了“对的”。毕竟对电影这种艺术性极强的文艺作品,好和不好其实是没有客观评价标准的。有的电影观众喜欢但是评委不喜欢,有的电影评委喜欢观众不喜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最佳影片这种理应被大部分都喜爱的影片,是不能遭受观众的炮轰和评委的嘲讽的。所以,与其费劲脑汁寻找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电影。不如把政治正确搬上台面。十年前的好莱坞因为“老白男”为大家诟病。如今的好莱坞干脆直接发布硬性指标:每一部参选的作品都要保证演职人员中有少数族裔,LGBT或者是残障人士。而近些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健听女孩,绿皮书)也的确都和少数族裔,残障人士有关。
今年的《瞬息全宇宙》,更是将亚裔,同性,女性的自我价值,以及家庭矛盾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如果说奥斯卡的评选标准就像高考作文题。那么《瞬息全宇宙》显然就属于开篇点题(亚裔家庭,不被母亲认可的同性恋女儿),中间描写生动形象(各种各样的宇宙),结尾升华主旨(石头之间以及母女之间的对话)的优秀作文。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种精准踩点的电影(感觉是为了奥斯卡而拍的一部电影),但是不得不说,至少在深度上,在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个点上,导演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至少在华丽的外表下,抛开那些令人不适的中英混杂的对白,低俗甚至有些恶心的动作,这部电影还是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哲学思考的。
接下来就详细谈谈这部电影中的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
这部电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everything
第二部分——everywhere
第三部分——at all once
先来谈谈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人公是伊芙琳,她在这部影片中是存在主义的代表。当然,她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本质是存在先于本质(有点绕口),也就是说,你不是为了追求某个意义而存在,而是你存在的过程中产生了意义。
在这部影片中,有一个问题是贯穿全片的——税收问题。以至于有很多人都在看完电影后吐槽:就不能让她最后把税交了吗?一个税收问题拖了一整部影片。
但是仔细想想,交税这个问题,我认为(也可能是胡思乱想的,看完电影之后的两天头都快想秃了)隐喻的就是人生的意义。
伊芙琳从一开始就在寻找如何解决交税的问题,而她意识到多元宇宙存在以及第一次踏入多元宇宙,都是在交税大厅发生的事情。在交税(也可以说是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她看见了其它宇宙的自己,当了一回天选之人,体会到了不同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原来也可以没有丈夫,没有家人,逐渐意识到自己也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开始变得自信,不再犹豫。而当她回到现实世界之后,交税的问题仍然摆在她面前,此时的她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慌乱紧张,虽然交税这个问题她依然没有解决(这是重点),但是她对于人生的看法和之间已经截然不同。
“我就是我。”这是伊芙琳回到现实后说出的话。
其实整部影片从伊芙琳的角度看就是一个从追求人生意义到接受现实的过程。这也是一个由理想主义转变到存在主义的过程。
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不要改变了。接受并且在现有的状态下寻找新的意义,这就是存在主义。
而毫无疑问,从导演对于最后结尾的安排,导演是认可存在主义的。也可以说,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想要表达的并不是我们要追求自我,要为了一个梦想矢志不渝,而是想告诉我们,珍惜当下,珍惜你拥有的一切,你的存在即是你的证明。
再来谈谈第二个部分
第二部分的主人公是乔伊,伊芙琳的女儿。在这部影片中,乔伊和伊芙琳始终处于对立面。如果说伊芙琳是存在主义的代表,那么乔伊就是虚无主义的代表。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虚无主义。
如果说存在主义是我想要写电路基础,可是我不会,我在发现我怎么都解不出来之后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画的电路图是那么漂亮,于是我放弃写电路,开始画画,并且在画画中收获了新的快乐和意义,那么虚无主义就是在我发现自己怎么都写不出来之后愤怒地撕掉自己的书,并开始疯狂质问自己:我连电路都写不出来,那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这就是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区别。当认识到自己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存在主义选择接受现实,寻找其它活着的意义,也就是说,你的存在是人生有意义的前提。而虚无主义则是,我就认定这一个意义,它是我存在的前提。它存在,我存在,它不存在我毁灭。
在电影中,乔伊所寻找的意义应该是就是母亲的理解和认可以及自由。当得不到这一切时,她的选择是毁灭自己。就像多元宇宙中的乔伊所说的那样:“我不想毁灭他人,我想毁灭自己。”
在最后的石头对话中,乔伊说:“大部分的星球都是这样。”(暗示了大部分的人生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伊芙琳说:“这样挺好。”乔伊想了想:“静静地做一块石头确实挺好。”


这可以看成是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对话,也可以看作是虚无主义向存在主义妥协的过程。
毫无疑问,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想要推崇的是存在主义而不是虚无主义。在石头还没有掉下去之前的对话当中,我们体会到的不是空虚,而是一种宁静,是一种放下一切,只专注于自身的宁静。
最后再来谈谈第三部分
如果影片到石头谈话就结束,那么这部影片讨论的就只是存在和虚无了。但是,石头掉下去了。掉落意味着毁灭。一部推崇存在主义的电影为什么要以毁灭作为两种思想博弈的结果?因为导演还有第三个想要表达的:亚裔家庭的陪伴和束缚。
代表乔伊的石头掉下去了,但它不是一个人。伊芙琳紧跟在她身后,掉下悬崖。
在多元宇宙中,已经获得自由的乔伊依然在寻找伊芙琳,她所想要的还是母亲的理解和陪伴。
而在现实中,最后自信自我的伊芙琳在大方地将女儿的女友介绍给父亲之后依然告诉女儿:“我想要陪在你身边。”
这或许就是很多亚裔家庭的真实写照。都说爱是放手,但正是因为爱你,我才不舍得放手。
已经习惯父母支持和陪伴的子女在追求自由的过程当中也承受着孤独。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家庭氛围已经将家庭和个人融为一体。我们追求自由,但是长久的支持和陪伴让我们无法一个人忍受孤独。这就形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那就是不论我们选择什么,是离开家庭追求自由,还是舍弃自由享受家人的陪伴,我们都会是不甘心的,痛苦的。
而这部影片,展现了亚裔家庭的陪伴和束缚,但是却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这部影片的影评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作者CPU快烧干了)
总的来讲,它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抛开政治正确,我认为它还担不起最佳影片的荣誉。
(碎碎念一下,当年《星际穿越》怎么就不能给个最佳影片呢,想起来了那一年有《为奴十二年》。)
更多影评请关注公众号“EPO电影研究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技一站

GMT+8, 2025-4-9 11:08 , Processed in 0.1023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