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4|回复: 1

猫哥说:技术与社会的三个视角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1-27 18: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猫小助温馨提示(2018年2月7日):
一,文章主题
猫哥说:技术与社会的三个视角

二,文章背景
(1)技术与社会的总体关系, 应理解为是关于社会的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的社会制约论的统一, 它既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的决定论, 又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的制约论。
(2)联想考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冷媒介,地球村,媒介情景论,传播偏倚论,社会意向理论等(欢迎补充联想考点)

三、考点解读
(1)本文主要从技术与社会的三种观点等方面等进行梳理的。
(2)考察院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全60多所新闻传播考研传统院校都以简答的形式考过。各位童鞋务必掌握。



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有三种观点:
1. 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是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之中“技术对社会影响”的一种典型理论,“社会建构论”是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对技术的影响”的一种典型理论 。或者说 , “技术决定论”指向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这一向度 ,而“社会建构论”指向了“社会对技术的影”这一向度。在技术哲学或技术社会学的论域内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两种理论完整而规范的表述称作“社会的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技术决定论”思潮的产生早于“社会建构论”,前者产生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后者形成于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到新世纪初 ,美国的奥格本、托夫勒、贝尔、奈斯比特、钱德勒、温纳 ,法国的埃吕尔、斯蒂格勒、鲍德里亚 ,以及加拿大 的麦克卢汉等 ,都曾有过不尽相同的技术决定论的表述。20 世纪 80 年代欧美一些技术哲学家、技术社会学家 ,提出了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思想。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主要倡导者包括 :荷兰的比克 ,美国的平齐、休斯 ,英国的麦肯齐 ,法国的卡隆以及团队中的科林斯、马尔凯、伍尔加、拉图尔等。

2. 社会决定论。
“社会建构论”是20 世纪70 年代英国爱丁堡学派用以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所采用的一种研究方式, 即最早的“社会建构论”是指关于科学知识社会建构的思想。受这一建构主义的研究方式影响, 20 世纪八十年代欧美一些技术哲学家或技术社会学家, 提出了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思想。代表论著包括由麦肯齐、瓦克曼主编的《技术的社会形成》, 由比克、平齐等编辑的《技术系统的社会建构》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微观的典型案例方法。其基本的观点是, 技术并不是
按一种内在的技术逻辑发展的, 而是社会的产物, 由创造和使用它的条件所规定; 某种技术被选择, 是体现不同社会利益和价值取向的大量的技术争论的结果, 而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单向的逻辑程序的展开; 因此技术不能只依据过去技术状况来推知, 一种技术的特质和形式是技术形成过程中多种社会前提条件的结果。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也分为“强社会建构论”或“极端的社会建构论”, 以及“弱社会建构论”或“温和的社会建构论”。“极端的社会建构论”认为技术完全受制于社会诸因素, 社会因素决定了技术的一切, 技术没有任何自我发展的逻辑, 有人把这种“建构论”直接称作“社会决定论”。“温和的社会建构论”则认为社会因素对技术的产生、发展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不否认技术具有自我发展的规律。无论是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技术的“社会制约论”, 还是技术的“社会决定论”, 无论是“极端的社会建构论”, 还是“温和的社会建构论”, 其意旨所指是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两个方面”之一, 即“社会对技术的影响”

3. 技术与社会互动论。
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交互作用关系;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政治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是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
体现2个因素:
①社会需求推动传播技术变迁:贝尼格控制革命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对更高的信息传播和社会控制能力的需求,导致了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
②新技术的发展受制于社会制度和文化:威廉斯认为科技发展与社会意向密切相关,是社会主导阶层出于其自身利益而支持和发展的产物。

【知识点复习】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社会学角度
提出: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提出。 基本观点:认为大众传播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大众传播的运行受社会系统的影响。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①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其内在活动形成人内传播;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③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孙帅,《神圣社会下的现代人——论涂尔干思想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研究》
2韩洪波; 李婵娟;《谈技术与社会的整体性表现》,《科教文汇》
3朱剑,《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4王建设,《“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互斥还是互补?》,《科技哲学》
5曾雯婷,《传播技术与推动社会关系研究》,《视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秀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技一站

GMT+8, 2025-4-7 04:43 , Processed in 0.0810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