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回复: 1

欧洲能源危机是怎么发生的?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2-8 10: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全球陷入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能源危机,放眼世界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为什么能源突然就成稀缺商品了?欧洲怎么就那么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呢?
危机的形成背景
天然气虽然和煤炭、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是他比后者的燃烧效率更高,排放也更低,截止到2018年年底全球能源消费中,天然气占比约为23.86%、煤炭占比27.2%、石油占比约为33.62%,大有和后者三分天下的态势。而全球天然气的最大储量国就是占总量四分之一的俄罗斯。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的西伯利亚油井

二战后的1960年代,是当时的西德(联邦德国)的战后高速发展时期,当然,能源是首要需求,而就在旁边的前苏联正好在西伯利亚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资源,但是作为气态的天然气不好运输,走公路、铁路不但成本高而且风险大,那么,在当时最可行的就是管道,管道虽然铺设成本高,修建时间也很长,随随便便就得三五年的工期。但是一旦管线联通供需双方,后期维护成本就低得多了。所以天然气这种能源一般都是国家间的“批发”交易,签10年以上的大单,很少有小量的“零售”交易。



1968 年签订从苏联向奥地利每年输送 1.42 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合同

苏德在1970年达成了一项数十亿美元的管道合同。1973年建成了首条以“柳德米拉”命名的从西伯利亚延伸到巴伐利亚州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当年10月1日,第一批前苏联的天然气越过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流向了前西德,这也标志着“德俄世纪交易”正式开始。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青睐物美价廉的前苏联天然气,这样,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做大的需求群体达成了更多的供求协议,到1989年,德国三分之一的天然气来自于前苏联。



德国爆破拆除废弃的核电站

从此,欧洲觉得既然有了大量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可用,何苦自己再费力去开采呢?于是把自己大部分海上油井、和储存厂都停掉了!再加上2011年日本的福岛核事故令欧洲人对核电站也产生了恐惧,于是欧洲的核电站也停的停“修的修”。至今,法国一半的核电站都处于“检修”状态;德国干脆直接停掉了所有的核电站!以上种种自废武功的操作直接导致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需求量从2010年的20%猛增至2019年的45%!德国甚至超过了50%!即使这样欧洲还在2018年要求再建一条“北溪2号线”!天然气有多少要多少!
危机的形成
第一,当然是经济因素了,经过数十年的管道建设,大量物美价廉的天然气开始源源不断的进入欧洲,欧洲人觉得他们组团形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客户,包揽了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的80%、给俄罗斯贡献了45%的财政收入,作为甲方大客户乐观的认为:俄罗斯离不开他们!



燃煤电站前抗议的环保人士

第二,就是绿色能源运动,那一直是欧洲人的执念,放眼欧洲各国都全力推进清洁能源的普及,于是出了个跑到联合国演讲的“北欧少女”,可见全员环保在欧洲普通大众心里的分量!他们觉得再过二、三十年,清洁能源推广成功以后就可以彻底摆脱对俄罗斯、中东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了,现在的情况只是暂时的过程中而已,担心完全多余。于是欧洲大量关停对本土化石能源的开采,大力研发清洁能源技术,但同时又大量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这就给他们自己挖了一个最大的坑!为本次能源危机的爆发铺平了路。



疫情初期门可罗雀的英国街道

第三,2020年疫情爆发,全球大部分地区都被摁下了“暂停键”,相应能源需求降低、价格跳水,能源生产国纷纷调低产能以稳定油价,结果第二年欧洲在倡导“群体免疫”、“与病毒共存(亡)”的先进理念指导下纷纷放开管控恢复经济,人们开始度假旅游,吃吃喝喝等各种happy,硬生生给能源产品整出一波报复性消费,需求的激增碰上供给的不足致使石油价格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整整翻了一倍!供需矛盾凸显。所以2021年底就开始谈论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等话题,不过以上所有问题还都属于常规经贸活动中短期内的供需矛盾。
危机爆发的催化剂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美欧立刻对俄罗斯施以全方位的经济制裁:各种冻结其国家及央行的资产、将其踢出SWIFT金融交易系统、商品出口限制等等,欧洲人觉得自己是俄罗斯能源的大客户、他们才是这个交易的主导方、天经地义的强势方!于是欧盟宣布要在2022年减少三分之二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到2027年将至0点,已经修好的北溪2号管线也搁置不用了!吃准了俄罗斯离不开他们。



2022年的国际油价走势

国际社会方面,本来就面临能源短缺的大环境,再加上战争和制裁的影响,自2022年3月份开始石油价格瞬间破百!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直接引发了美欧乃至全球最严重的的大通胀!欧盟和英国通货膨胀率直接飚到10%!逼得欧洲即使冒着经济衰退的风险也不得不加息抑制通胀,而美国这边能源价格影响加上之前过渡的财政刺激使通胀达到8%!迫使美联储频频加息,这就通过美元这个国际货币把紧缩政策推向全球!同时,天然气也是制造化肥的必要原料,化肥企业因原料成本飙升就不得不缩减产量甚至停产,而化肥产量的减少又会致使粮食产量降低从而间接引发了2022年的粮食危机!欧美这一波制裁效果显著,分别引发了欧洲通货膨胀、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



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总量

危机中各方的处境
俄罗斯方面,在经济上受到影响是肯定的,但是,今年的能源行业是妥妥的卖方市场,只要不是全球性的制裁,俄罗斯的能源就不愁卖,可以很方便的将石油卖给新买家,于是,印度、中国、甚至沙特都大量买入俄罗斯的廉价石油,尤其是印度,从年初的0进口到10月份飙升到每天100万桶!中印的总量就已经完美的填补了欧洲制裁产生的缺口,预计俄罗斯出口能源收入将达到3350亿美元,比上一年还增长了38%!可以说今年还在“被制裁”的能源方面大赚了一笔!



北溪1号的涡轮机被加拿大扣留

这无疑增加了俄罗斯与欧洲博弈的信心,于是北溪1号线因涡轮故障而减量事件就发生了,6月份的输送量从1.67亿立方在几天时间内就锐减至7000万立方!于是德国瞬间抓狂!然而得到的回复是:由于涡轮故障需要从加拿大配件维修,但西方贸易制裁使得配件不能正常发货,事情很难办。直至7月11号彻底停止供气,欧洲最主要的能源通道就这么戏剧性的停了!欧洲的能源危机也就彻底做实了!



2022年9月24日,德国总理舒尔茨访问了沙特阿拉伯希望达成新的能源交易

欧盟方面,天然气的停供直接把欧盟国家推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狠话放出去了,制裁的事也做了,结果反倒把自己弄的狼狈不堪,四处化缘找替代能源,碍于面子又不可能回头再去找俄罗斯谈,只能咬牙面对眼前的这个冬天,根据欧盟预计,这个冬天将有300亿立方的天然气缺口。按往年平均值推算即使入冬前达到满储状态,也只够用到明年2月份,在国际天然气价格猛涨及盟友4倍的“友情价”夹持下,欧洲家庭的天然气支出将是往年的3-5倍,于是尽可能开源节流将是欧盟以后相当长时间的首要任务,要“开源”就得不停地满世界买高价天然气补充储备。



马克龙要求美国和挪威通过以更低的价格出售天然气来表现出更大的友谊

事实证明,冤枉钱是肯定得花了,因为最经不起考验的就是“友谊”,这一点法国总统体会深刻!他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尊重北美经济所做出选择,但他们创造了双重标准——国内能源价格较低,同时以创纪录的价格向欧洲出售天然气,这么做可不是友谊的真谛。”



插图:Vitaly Podvitski/俄罗斯

在“节流”方面,今年9月23日开始,法国缩短了埃菲尔铁塔等地标性建筑的景观照明,给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上演了一出法国版的“空城计”!除此之外还计划将市政建筑冬季室内温度下调、香榭丽舍大街的“圣诞灯饰”仪式提早结束等措施。。。。这种事竟然发生在2022年的德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可见这次的能源危机真的切中了他们的命脉,直接关乎生存问题了!不是简单地靠降息、减税等刺激政策手段就能解决的了,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北溪1号管线的泄露点更令欧洲人崩溃的是9月份北溪1号、2号线被人为破坏了!彻底指望不上!于是有了义乌电热毯、暖风机,甚至德国木柴脱销的奇迹发生,21世纪的欧洲返璞归真烧柴取暖,真会成为今冬的常态了!



2022年10月20日,一名妇女在希腊雅典南部郊区格利法达的格利法达市收集木柴

对于俄欧之间的博弈,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收到的反噬越来越严重,双方几乎处于敌对状态,这会另双方的措施都更倾向于极端化,反正从对方手里多抠出1分钱都是赚的,而这时候以沙特为代表的OPEC甚至宣布10月份开始每天减产200万桶石油,不过这也怪不上人家,毕竟路是欧洲自己选的,走到今天这个结果能怨谁呢?由于能源危机短期内难以解决,欧洲制造业将遭受更多冲击,甚至面临潜在的去工业化风险。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最近表示:乌克兰的冲突决不能以美国经济主导和欧盟削弱而告终。看来一些欧洲人已经意识到他们已成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牺牲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爷们的娘们的都帮顶!大力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技一站

GMT+8, 2025-4-9 04:44 , Processed in 0.1477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