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3|回复: 6

「微侃」中国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天花板在哪里?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11 16: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衡量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指标——渗透率,最近已经达到了25%左右,就是差不多每卖出4台车中,有一台是新能源。渗透率还会继续升高吗?最终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Part1
现实比规划跑得更快


关于渗透率,我们国家有制定相应目标:
● 2020年10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发布,将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修订为20%

●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也提及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车销售量渗透率20%左右。



但现实跑得比规划快多了。以刚过去的10月份为例,新能源车销量为44.68万台;总销量为165.5万台,渗透率为26.9%。从周度数据来看,截止11月13日,今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420万台,汽车总销量为1709万,渗透率为24.5%。不管从哪个维度来看,我们不仅提前三年达标,还远超过20%这一目标值。

于是我们想问的是,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的天花板在哪里?按这个速度下去,2030年左右我们可以完全抛弃燃油车了吗?



Part 2
不同价格段车型的渗透率分析


先从不同的价格段的车型来分析。新能源车(HEV、PHEV和BEV)的渗透率在这么几个价格段:
◎ 5万以下 95.33%◎ 5-8万 43.13% ◎ 8-10万 6.33% ◎ 10-15万 23.28% ◎ 15-20万 30.81% ◎ 20-25万 39.27% ◎ 25-35万 41.48% ◎ 35-50万 26.29%◎ 50-75万20.05%



由于2022年原材料价格上升,新能源整车其实是上调,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价格上调的背景下,渗透率仍在提高,但最主要的增长,还是通过A00级的较便宜车型拉上去的。但是再往后,愿意接受高价格电车的用户会降低,再单靠纯电去占领市场变得困难。

我们具体来看看几个价格段突破的可能性:

● 2022年,新能源车在10-25万的市场是有所突破的。这里最明显的就是插电从5万多每月上升到12-14万每月。这个价位段覆盖10-15万、15-20万和20-25万三个主要市场,明年随着长安、哈弗、奇瑞和吉利四家企业发力,这个价位的新能源车对燃油车是有很强的替代能力的。

● 但10万以下,新能源车的天花板似乎来得更早一些,这块市场本来就是靠转移支付,随着主要的企业开始聚焦于油车转混动增程,油耗积分下降,目前市场只有1-2家车企有意愿继续做下去。10万以下的新能源车,且买且珍惜吧。

25-35万的市场,可以说特斯拉是主力军和代表,今年其实特斯拉表现一般般,但预计明年价格哈上会继续往下压,渗透率会维持或小幅上涨。

● 35-50万以及更高的市场,有点南宋小朝廷的感觉——在这个相对高毛利的价格区间,车企可以偏安一隅,维持利润,但是从购买端来看,市场上很难有继续开拓的增长。



Part3
从地理纬度来看渗透率
从地理纬度来看,有限购政策的北上广、以及海南等先导城市的渗透率很高,沿海和中部气候温和和区域,提供了一个新能源汽车渗透便利的条件。渗透率低于30%的地区主要在中西部和东北区域,新能源汽车想要实现进一步渗透,除了在价格层面,还需要考虑地域、气候的限制因素,以及基础设施缺乏的区域。



这个图是销量和渗透率的结合对比,现在的渗透率高也是总量在低点的客观反应。





Part 4
与全球主要国家相比来看国内的渗透率提升空间


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来看,随着政策的趋同,我们发现销售基数比较大的经济体的销量是卡在了30%左右(德国、中国、英国),中国在这么大的基数下已经跑到了全球前五,成绩已经是非常优秀了。



短期内能突破这根线的是瑞典和挪威,这也好理解,市场小,供给来自全球完全没负担。

目前全球共同的趋势就是,从0%到5%再到20%的渗透率是很容易跨越的。这主要还是全球具备前沿意识的消费群体都认为电动汽车是时尚和“新”的产品。咨询和投资机构这么认为、车企这么认为、政府这么认为,这种意识已经传导出去了。

但进一步地提升空间,我们是没办法对标瑞典和挪威这样的小体量市场。我个人认为整体的渗透率会稳定在这个量级,各个价格段中会有调整。



展望:从2023年到2025年


我个人认为,从2023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渗透率超越30%在之后,进一步提升会相对比较慢。从逻辑上来看也很简单:随着2023年开始的补贴退坡,2024年购置税退坡,目前中国的乘用车市场销量最大的两个价格段的车型,10-15万(31.90%),和15-20万(19.40%),本身是对价格敏感的,现在又被电池成本卡住了。



未来的3年来看,燃油车是越来越难赚钱了,但是新能源汽车降本路径只能是把电池做小点。

渗透率想要进一步提升,既需要传统车企把燃油车转换成插电混动和增程混动,还需要充电设施的进一步跟上,这是一个修炼内功的漫长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11 16: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新能源车的新车渗透率不会停在30%,还会继续提升到40+%。

原因如下:

“10-15万” 价格带:占中国乘用车销量的近1/3,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19.9%,将是2023年市场竞争的焦点。新能源车占比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插混渗透率只有 4.7%。这一区间注重性价比,在2023年的替代速度将加快。具体多快取决于成本控制和定价策略,当然还有产能。

“25-35万”价格带:证明纯电车BEV产品做得好,也可占据24.5%的渗透率。这主要是由特拉斯,比亚迪,还有新势力的创新车型的激烈竞争所推动的。纯电车渗透的极限决不会只是15%;插混还只占6.9%,不依赖充电基础设施的插混的渗透率会比纯电更高。

“10万以下” :电动车已扩大到传统燃油车无法触及的下沉增量市场。- 5万以下纯电车已占据95+%的绝对优势。纯电车凭借使用成本和价格优势,还会进一步替代燃油车。2-3年的中期看,一旦锂价下降,A00小电车有可能还会翻倍增长,替代的是2轮车的市场。

~~~~~~~~~~~~

从地域上,分城市看渗透率:

2022年1-10月累计上险销量,限购的上海,深圳和杭州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都在40%以上,不限购的成都、重庆和西安等城市也都接近或突破30%。

一句话:新车渗透率突破30%只是个新起点。

~~~~~~~~~~~~

传统燃油车失去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将从“20-35万”区间开始。

在2023年,在“20-25万”和“25-35万”两个价格带,传统燃油车将会失去主流地位。10月传统燃油车的份额是58.5%和60.7%。

- 接下来,向上“35-50万”区间,众多创新的新能源车型的引入,激烈的价格战已经开始,倒下更快的更可能是传统燃油车的明星车型。

- 再向下,在“10-20万“区间,对注重性价比和使用成本的用户,价格最重要。燃油车本就利润微薄,价格折扣坚持越久,亏损越多。

传统燃油车占80%以上份额的价格带,只剩下“50万以上”和“8-10万”两个区间。前一个会如同机械表一样,保留一定市场;后一个纯电车正在逐步蚕食。

造车新势力2023年会很难,对传统燃油车2023会更难。

2023年新能源车占据40+%,在一线城市新车销售中有超过一半的份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11 16: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走越快,购置税也会给你退掉,一些优惠给你去掉,还是有个螺旋式的过程。中国是需要通过汽车产业赚钱的,这点我们要清楚,不光赚钱还需要保住就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11 16: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量是达到了,但百公里能耗貌似没一个达标的吧,这才是最难的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11 16: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2022下半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25%之后,选择新能源车的主要原因,可能已经是 纯电车BEV的体验和插混PHEV“省油+驾乘感受”,在产品上比传统燃油车好啦。明年购置税的影响也许并不重要,很多买纯电车和插混车的用户并不是因为几千或一万的优惠,而是更喜欢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产品。他们对比的是其他品牌新能源车,而不是传统燃油车。另外汽车是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月销10万辆和月销一万辆成本结构是不一样的。达到经济规模以后,购置税可以消化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发表于 2022-12-11 16: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替代这两年太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11 16: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觉得会迈进40+,而阻碍进一步渗透有三个点。一是北方续航问题的解决进度,这关系到北方半壁江山的车主信任。二是充电桩的普及,以及充电场景的开发。三是新能源车怎样从费用低的吸引转移到质量可靠的吸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技一站

GMT+8, 2025-4-15 20:15 , Processed in 0.1297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