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回复: 1

新技术落地过程中的思考复盘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3-3 14: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科技领域工作多年,圈外人以为科技圈除了高大上就是高大上,以为随便做个应用就是爆款,上个头条轻轻松松,其实不然。亲自实践以后,同时看身边同行的朋友的经历,有不少扎心的体会和采坑经验。很多事情以为道理都懂,实际上做起来没那么简单,很多做事流程看起来明明是那么清晰流畅,在落地过程中还是会屡屡跑偏。人置身于项目中,被琐事困住,越着急就越容易犯常识性错误。写几点感悟和思考,提醒自己日后注意,跟大家共勉。
1 技术再牛都要落地到实际的场景中,否则毫无用处。
在新技术的推广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技术团队在某个领域当中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而这种突破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是行业的热门赛道,另一方面政府又支持这种技术的发展,还有一方面是媒体也非常追捧这种创新。于是在运作的过程当中,就一直宣扬说技术怎么怎么样的好,获得什么什么样的奖,还有什么资本追加了投资,而到了消费者这一边呢,就使劲的跟他们解释说这个东西。如何如何高大上,能做什么什么,用户听了之后也觉得,嗯,确实很牛很厉害。但是,用户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你说的技术很牛很厉害,产品很新很前沿,确实能吸引到不少关注,但是高关注不代表一定高转化。市场上大部分用户不仅关注你家技术牛逼不牛逼,更关注产品实用不实用。要么你的产品能解决某种问题,要么是你的产品提供极致的体验。这些问题解决方案,和服务方案要根据人们的生活场景紧密结合,不是凭空捏造和想当然的。

还是那句话,道理都懂,实际上做到的很少。很多用户被吸引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很快就走,或者用户被吸引来,觉得很不错,也会赞美你,但是觉得不实用,不刚需,看看就走绝不买单。

外面看着热闹,实际捉襟见肘,搞得团队里里外外忙活一年,到了年末盘点一年的营收的时候,发现真正能赚到钱的是凤毛麟角,有的甚至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这是过去几年我遇到的很多科技公司的情况。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某一项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要忘记了技术再牛它都需要落地到真实的应用场景当中。也就是我们要利用新的技术,做出新的应用,去为人们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或者为人们带来新的体验。这样消费者享受到了好处,用户自然会愿意为这种好处买单。要不然就是自嗨和自我感动。

2 我们在做某一项产品和某一个应用的时候,全部用新的技术不一定都是好的。有时候新旧技术叠加使用,更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2016年的时候我在的公司推出一款应用,用的是脑电和机电的交互方式,也就是通过脑电波和肌肉电波去控制软件和硬件。这款设备刚刚开始推出来的时候,有很多人使用不熟练,再加上普通大众对这个技术没有清晰的了解,不习惯这种交互方式,还经常闹出误会。所以在开始做市场教育和市场拓展的时候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后来我们在回去思考复盘的时候,觉得这种情况其实也能理解,毕竟普罗大众对新技术的接受还是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的。
2017年的时候,公司借助第一代产品的脑机交互技术,同时加入了一种很成熟的交互方式——体感交互,将这两种交互技术结合集成到一个应用中。于是就诞生了后来大家非常熟悉的脑控和体感相结合的控制意念无人机的应用。
这个设备是有脑机交互的部分,通过脑电波,肌肉电波等控制无人机的升降;也有体感交互的部分及陀螺仪的交互。相当于说有一半是新技术,有一半是大家了解的比较多的成熟的技术。这款应用推出来的之后,因为有大家熟悉的部分交互场景在,再加上新技术的新交互方式,给大家带来的体验非常新鲜,交互也比第一代设备更灵活,这个改变让整个市场反馈和用户反馈都比较好,用户的接受度也更大了。
由于市场反馈比较好,我们后来决定去做一个全新的品牌,做意念无人机,这也就是后来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比较火的上过很多头条,上过《极限挑战》,上过央视,上过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那个应用。新产品推出来了之后,市场的反馈相对于前两年来说会更好了,因为他在技术上会更成熟更稳定,在相互方式上也会有更多新的玩法出来,而经过一两年的过渡期,大家对这种应用能接受了,所以后来市场反馈才越来越好。
后来用户慢慢了解并且接受了这种新技术带来的新交互方式。到了2019年的时候,就有人来找我们采购我们在2016年推出的那个版本的应用,然后将那款应用跟自己的业务相结合,那之后第一代研发的应用就变得很受欢迎了。
这个事情给我一个启示就是技术的更新和创新扩散,它讲究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在推广新技术的时候,我们首先将新技术和旧的技术相结合,推出一种过渡性应用或者某一种体验,让广大的用户慢慢去接受这种新技术带来的新的交互方式。等到用户熟悉并且接受那种新的交互方式之后,我们再慢慢地将新技术另外部分的交互方式再放出来。这样用户就有一个接受旧技术到新技术过渡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用户自己慢慢去消化和理解这种新技术,同时我们在把新应用投入到市场的过程当中,不断收集用户反馈,根据用户的反馈和实际的需求慢慢去调整和优化我们的新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提升新技术应用的稳定性。
3 新的技术型产品投入应用要做好使用指引,注重运营和服务,不能只重技术轻运营。
有很多时候,技术团队在研发产品时容易犯一个失误,以为我的产品使用了牛逼新技术,做出来新的产品,新的概念,新的交互,全球独创为我独尊,就能无往不胜了。实际上做好一个产品只算完成了事情的一半,后面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就需要把产品投入到实际的使用场景解决问题,不断迭代,不断优化商业模式,不断获得持续性的营收。这就需要有比较强的商业化运营团队,为用户提供运营服务,留住用户,转化用户,提升口碑,塑造品牌。
要把产品的商业化过程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应该把产品的各个环节互相割裂开来,各搞各的。新产品做出来以后,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做好产品的指引以及后续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就需要产品团队,运营团队,市场团队和技术团队互相协作。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很多团队无法做到。
如果市场上的用户没有接触过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那么在一个新的产业中推出来的新事物,是需要比较规范而清晰的操作指引和用户教育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专业的团队运营和服务就变得非常重要。
团队成员不仅需要给用户做好产品使用的指引,也要肩负起普及新概念的责任,与此同时,团队对用户反馈的快速响应力也非常重要。见过不少技术型团队,因为不够重视运营和服务,产品推出来吸引了不少新的种子用户,因为无法持续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得用户无法留存。或者是在问题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没有注意防范,而到了出现问题的时候,又没有积极响应,导致好好的一个产品线和品牌口碑不断下跌,用户不断流失,这是非常可惜的。
4 不要拍脑袋做产品,在做产品之前,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根据需求做产品再不断优化,而不是拍脑袋做出一个产品后再花很多时间和成本去做调整。
我之前遇到有一些团队在做产品的时候。比较想当然觉得我有一个好的idea,我有好的技术,我就按照这个技术造一个高大上的概念的新应用出来。结果产品造出来了,吸引人是比较吸引人的,但是买单的人相对少。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产品是做的挺不错的,但是没有找到它核心的使用人群。开始的时候,团队成员以为这种黑科技的有前瞻性概念的产品,应该是很多年轻人会喜欢的,然而在产品投放到市场的过程当中发现了,真正愿意给产品买单的是另一群人。
因为没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导致了这个产品的市场定位不断发生变化,而市场定位在变化的过程当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而是同时混用这两种定位概念,这就导致了用户对产品的认知非常模糊。这对产品和品牌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在产品做定位做调整的过程当中,浪费了非常多的时间,错过了产品大规模推广的时机。
这个案例启示就是,任何一种依托新技术的应用,不要拍脑袋做产品,在做产品之前,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根据需求做产品再不断优化。产品形态可以不断的优化,但是产品定位在开始之前是需要通过做大量的市场调研和用户分析确定的,如果减少了这一步没有做,或者做的功课不够,就会给项目带来负面的影响。是不是觉得奇怪,这不是应该的吗?但是,还真有人不这么干。
5 拍脑门做决策不如依靠数据做决策,个人经验感知有时候跟市场实际情况有偏差。
在初创团队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团队的领导者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拍脑门去做决策,而不是依据市场调研的数据来做决策。事实证明,这种行为不管是对团队成员还是对项目本身来说都是有害的。因为拍脑门做的决策,最后团队执行做出来的效果没有那么理想,再回头去继续增加调研,这个过程顺序反了,路径就变长了,做出来的效果就很不好。
比如以前我们做一个产品出来,开始的时候以为年轻人白领很喜欢,科技圈的人很喜欢,极客很喜欢。但实际上这种喜欢比较表面,这种喜欢就停留在关注的层面,最后投放市场跑数据的时候发现,真正为产品买单的,是收入比较高的,家里有小孩的中年父亲。
6 把项目当成一个整体,一个项目一旦做了决策就要贯彻到底,切忌朝令夕改。
我之前经历过也见过有一些在不太规范的团队里做的项目,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领导者会基于项目的情况去做一些决策。一般情况下,大项目的整个落地执行周期和节奏大概在1~3个月。不成熟、不规范、不专业的团队,经常会在这个执行周期不断的去变更项目的目标,以及调整投入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项目做下来会有几个问题。

①项目无法如期完成。
②因为朝令夕改没有节奏感,团队的成员苦不堪言,影响团队士气。
③中途调整项目执行的决策,影响项目落地和推广效果。
这看起来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在实际的操作执行过程当中,还有人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一个项目有完整的规划,清晰流程,明确的执行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市场需求分析,用户画像和旅程,确定好业务方向,搭建流量池和用户转化漏斗,做好商业化体系,制定好执行落地的sop,配备足够的资源去推动项目落地,每一个环节缺一不可。一旦方案确定,除非是什么重大失误要做调整,项目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按计划执行。如果每一个环节不按实际情况执行,临时做大幅度调整会影响目标达成,而且大概率上,项目很难做成。
7 新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更多关联方的参与,时间,资本,政策支持,产业链都需要参与进来,运作方式也要更新。

新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某一个群体或者岗位就能全部搞定的。整个产业链,商业模式,生态变革需要学界,资本,政界,产业界,人才,媒体等多方共同参与。不要陷入唯技术论和唯社会论里面,技术越是快速发展,就越需要从业人员有开放的心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迭代观念、工作方式、组织形式、商业模式。

同样的,在科技企业内部,研发新应用和新产品,需要技术人员,产品人员,运营人员,市场人员共同努力协作,技术上寻求突破,产品设计要有创新,运营工作要做扎实,市场推广要实事求是。技术人员要了解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同样的产品、运营、市场也要学习新的技术逻辑和相关话语,这样才能在团队内部更好沟通协作,做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基于市场需求做更多的技术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发表于 2025-5-23 14: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猪V5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技一站

GMT+8, 2025-8-21 19:24 , Processed in 0.0983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