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c先进成像、工艺和材料(APPM)高级副总裁斯蒂芬·希尔(Steven Scheer)(图源:imec官网)
引入High NA的优先事项是什么?如何克服EUV光刻胶相关挑战?imec计划通过探索哪些技术路径来造出更强光刻机?未来两到五年,哪些其他技术的发展会影响到光刻成像?斯蒂芬·希尔对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一一作出解答。据他介绍,imec和ASML正在建立一个High NA EUV实验室,以满足芯片制造商的早期开发需求。imec还与成像设备和材料供应商广泛合作,以便制备EUV光刻胶材料、底层、干法蚀刻、光掩膜、分辨率增强技术(RET)和计量技术。芯东西 01.引入High NA的首要任务:开发EUV光刻胶
斯蒂芬·希尔说,引入High NA最关键的事是考虑High NA工具的可用性。ASML和德国镜片生产商蔡司公司(Carl Zeiss AG)在集成模块和光学组件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尽管这两大公司已经为引入Low NA EUV光刻机提供了许多与过程相关的突破性解决方案,但仍需进一步的改进才能使High NA EUV光刻机运用得更为高效。除了High NA工具外,EUV光刻胶的开发仍然是imec与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的主要任务之一。High NA EUV光刻机的出现将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并缩小金属间距,从而降低焦点深度。这固然会导致薄膜厚度尺度缩小,故需要采用新的EUV光刻胶和底层,以优化蚀刻过程中EUV的吸收和图案转移。此外,他们需要推动随机粗糙度的持续改进。从过去看,光刻胶成像性能通过分辨率、线边缘粗糙度(LER)或局部关键尺寸均匀性(LCDU)和灵敏度(也称为RLS参数)来表示。今天,鉴于随机性的重要性,imec在早期开发阶段已经用RLS参数评估了成像性能,该参数反映了随机性限制的工艺窗口。他们相信这些解决方案可以缓解光刻胶系统引起的随机缺陷,并扩大工艺窗口,同时降低NA值,imec打算与合作伙伴合作,在High NA实验室演示这些新技术。特征尺寸和EUV光刻胶厚度的减少也会影响计量。除打印性能外,急剧的尺寸微缩可能会影响准确性和精度,从而影响计量和检测性能。 02.迎接EUV光刻胶挑战imec开发新的工具箱Attolab
EUV光刻胶在光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保护衬底基座,还具备抗腐蚀的性能。关于克服与EUV光刻胶相关的挑战,imec提供了诸多帮助。斯蒂芬·希尔谈道,为解决传统多组分混合光刻胶系统引起的化学随机性(即散粒噪声以外的随机性)问题,他们正在开发新的材料,例如含金属的光刻胶或单组分光刻胶。imec将继续和材料供应商开发新概念,并处理污染风险和流程集成挑战等关键问题。新型High NA EUV光刻胶系统不能在孤立的贮仓中开发,而是需要与底层、新型光刻胶和高度选择性蚀刻工艺进行共同优化,以获得最佳性能。此外,为进一步了解EUV曝光下光刻胶和底层的行为、加快材料开发,imec最近开发了一个名为Attolab的新工具箱用来匹配光刻胶和底层属性。通过材料筛选、表面能量匹配研究、材料物理表征和界面工程,新的工具箱可以与光刻胶一起开发旋涂或沉积的底层薄膜,以实现优化的LER、灵敏度的EUV图案缩小。同时,涂膜的吸收系数和图层特性可以通过辐射测量和反射测量来研究,imec将把这些技术提供给Attolab的合作伙伴。
为迎来下一个光刻节点,imec正在持续探索中。斯蒂芬·希尔说,掩膜的开发正在进行新的演变。为了满足减少EUV曝光剂量的要求,imec正在对带有Low-n吸收剂的掩膜进行大量调查,因为这些掩膜在低曝光剂量的状态下会产生高对比度(或NILS)的空中强度分布。同时,他们还关注晶圆随机指数和掩膜3D效果。晶圆的随机缺陷由许多因素导致,其中掩膜可变性是其中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研究了哪些类型的掩膜可变性(包括不同的粗糙度)在晶圆上更容易增加随机性,其目的是提出更新的掩膜和blank规格。此外,High NA EUV光刻机将使用变形镜头,在x和y方向提供不等的放大倍率。这种变形意味着晶圆将进行场拼接,以实现与其他传统光学光刻相同的晶圆场尺寸。晶圆场拼接在掩膜层面上更重视掩膜场边缘的质量。imec了解到掩膜与EUV照明的相互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他们汇集了完整的掩膜研发生态系统,与供应商一起支持掩膜创新(如新型吸收器)的工业化,并在imec-ASML High NA EUV实验室中通过建模探索掩膜复杂性(如可变性或拼接)。斯蒂芬·希尔还谈道,以上问题都不是引入High NA EUV光刻机的根本问题。为了顺利、及时和高效引入具有最大性能的High NA EUV光刻机,最关键问题应该是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为生态系统的关键参与者提供有效的协作平台。imec和ASML围绕第一台High NA光刻机建立High NA EUV实验室的主要动机,也是希望促进High NA EUV光刻机的迅速引进和升级。 04.存储和逻辑新设备概念兴起未来2-5年内将影响成像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