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0|回复: 1

春节在即,技术牛人在干啥?2023,不再焦虑。

[复制链接]

3

主题

13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发表于 2023-1-16 09: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半导体工程师 2023-01-16 08:48 发表于北京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分享给大家。
马上过年了,多数人都处于放松状态,很多公司可能忙着年会等庆祝活动。
一个朋友,曾经是我的客户,以前在一个项目中有过深度的合作。他以前在公司的项目中曾经从前端到后端都搞过,虽然项目复杂程度可能不高,但是也说明其知识面还是比较广泛的。
知识面广,可能深度上,特别是中后端,相对于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就略显不足了。
这不是这篇文章聊得重点。重点是,春节在即,他竟然问我关于我公众号中早期的一篇技术文章的内容细节,而我从来没有告诉他我有公众号。
很明显,在很多人放松以及开始考虑抢票回家的时候,他仍然通过公众号,以及知乎,百度等各种渠道了解芯片的相关专业知识。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敬佩。这才是我们需要的钻研精神啊。
我们通常喜欢谈论科技战,芯片战等等,喜欢谈论光刻机,华为等等。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可操作性不强。
你知道了,你还是要搬砖。而且并不会因为你知道的更多你就能搬砖更快一些。
真正对我们搬砖有帮助的,是我们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才能提高自己的搬砖效率。
从工程师角度来说,第一重点是提高专业水平,闲余放松时间了解一些宏观方面的新闻无可厚非。怕的是,分配太多时间放在获取一些无效信息上。
比如我老婆喜欢刷视频,关注一些明星的新闻,甚至会为某些明星打抱不平。对此我非常不以为然。这些明星关你什么事?可能刷个碗比这个更有价值。
偶尔放松,关注这些低价值内容无可厚非。但是花大量的时间,甚至自己无暇做正事就有问题了。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个大v谈到,关于宏观叙事过分关注,导致自己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造成影响,这可以认为是一种瘾症。
深表赞同。因为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就是如此。
在工作的时候,有些人喜欢一心一意,有些人喜欢听着音乐。而我不一样,我是听着新闻。太关心大事,让我感觉我思维很难集中。
最后的办法就是,缩短看新闻的时间。慢慢状态就恢复了。
作为工程师,我们需要对时间进行一定的分配。工作时间就尽量高的效率来工作。对于业余时间,休息时间。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管理。不能全部用来做喜欢做的事。比如新闻,游戏视频,抖音等等,可能还是需要有一些比较轻松的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比如但不限于,公众号,知乎等等。
我这位朋友能在大家都开始放松的时候,仍然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需要的知识,可能还有一种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在里面。
当然,我不是说关心世界局势,关心国家大事不好。相反,我认为我们需要对这些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有目标,有动力,以及在重大决定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对大事的了解,能让我们减小身边琐碎事务的干扰。比如,如果你能从火星上看地球你就能知道人类是多么的渺小,那些觉得自己经历中的一些心灵创伤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这是有大局观的好处。
然而,还是应该有个度。如果过度到了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专业知识的消化吸收,就得不偿失了。
就好像美国的各种制裁,对于多数工程师来说,影响有限。除非你所在的公司就在名单中。但是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如果专业素质过硬,对于自身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另外,芯片上突破西方的围堵,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时间是5年还是1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突破,最终还是靠各个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为前提的。
为什么年龄相同,相同的学校毕业,到了同样的公司。10年以后,薪资上会有非常大的差异?虽然有一些偶然的因素。但是如果看那些高薪人士,你会发现,他们的知识水平,或者管理水平,确实远超过平均水平。
不止一位朋友观察到,3年左右的工程师,华为海思出来的比外企出来的工作能力会超过不少。对此我的分析是,他们的时间利用率高。工作中解除的设计类型多,另外外企员工在喝咖啡聊天看新闻玩游戏的时候,他们可能还在工作以及钻研。
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只是华为企业本身成功了,其员工也有了更强大的技术实力。
之前的文章提到,猎头透露目前国内走技术专家路线要比走管理路线的薪资水平要低。我认为这并不合理。管理的重要性自不必提,但是这样的倾向对我们的技术赶超不利。国外有很多四五十岁的工程师依然乐此不疲的钻研技术,而我们国内很多CEO可能仍然认为芯片中后端只是跑个flow。
如果真要从技术上赶超,拥有自己的高通,英伟达等顶级芯片企业,首先就要从意识上改变这种管理至上的思想。
管理优先可能更适合于一些传统行业,但是在芯片领域,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作者的地位。
为什么国内会有35岁危机,主要还是技术工作者的地位不高造成的,大家都只能往管理岗位挤,但是管理岗位毕竟是少数。最后就是大龄工程师面临被优先淘汰的命运。
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虽然大龄工程师被淘汰后,年轻的工程师会有更多的机会,但是公司要面临不断重新发明轮子的困境。很多know-how随着大龄工程师的离职而被带走。年轻工程师看到大龄工程师被淘汰,会更加无心在技术上深入研究,一心向往管理岗位。
如果说过35岁会面临被淘汰的话,那么人们通常30岁就会有焦虑。在这种焦虑煎熬之下,技术的成长速度将会大打折扣。
可能有读者会好奇,前文例子中提到的华为海思出来的工程师,为什么说的3年的,而不是10年的?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一家公司崇尚加班,那么对于大龄工程师来说会很不友好。因为年轻工程师可能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大龄工程师,通常上有老,下有小,没有条件加班。这也是大龄工程师往往被优化掉的原因。

如果能让工程师安心于技术,加班文化必须改掉,这需要时间。

不过本人属于乐观主义者。可以这样考虑。如果技术上能够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赶上甚至超过美日韩等对手,那么这时候,我们技术工作者的地位必然已经得到提升。因为技术的突破只是表象,其内容必然是包括管理者的水平,技术工作者的地位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更科学的解决为前提。
因此,对于年轻甚至资深工程师来说,如果你更喜欢技术,就花更多的时间钻研技术吧,若干年后国内技术专家薪资超过团队leader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我觉得这位朋友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
来源:白话IC,作者:白山头


半导体工程师半导体经验分享,半导体成果交流,半导体信息发布。半导体行业动态,半导体从业者职业规划,芯片工程师成长历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5-9 19: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v1飘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技一站

GMT+8, 2025-8-21 20:02 , Processed in 0.0936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